生物多樣性受損是當今全球最大的危機之一,不僅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,還影響我們當前及未來的生計。隨着科學家意識到物種滅絕的規模和程度,了解可用的保育資源,以及保育資助是否被有效分配給最需要保護的物種,變得至關重要。
最近,香港大學(港大)生物科學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,在美國《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,PNAS)上發表了一篇論文,通過匯編近15,000個專注於物種保護的資助項目,為這些問題找出答案。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管納德(Benoit GUÉNARD)教授指出:「我們得出的首個結論是,物種保護研究的資金仍然非常有限;在我們評估的項目中,25年內僅分配了19.3億美元。」
來自37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國際保護資金,分別僅佔NASA或美國軍事年度預算的0.3%和0.01%,突顯了大幅增加這些資金的迫切需求,以減緩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減少。
研究團隊還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紅色名錄(又稱「生命晴雨表」)評估的保護需求,研究這些資金在特定物種或生物群體中的分配情況。管納德教授解釋道:「基於之前的文獻研究,我們預期資金會偏向脊椎動物。儘管如此,我們發現情況比估算的嚴重得多。即使在脊椎動物中,許多最受威脅的群體,如兩棲動物,也嚴重缺乏資金,且資金趨勢逐年下降。」
另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爬行類動物,特別是蜥蜴和蛇,其中超過一千種物種被確定為受威脅,但87%的爬行類動物保護資金卻集中於七種海龜上。管納德教授表示:「這突顯了科學保護評估與保育者的資金分配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匹配,後者似乎依賴於物種的『魅力』。這導致近三分之一的資金用於非受威脅物種,而幾近94%的受威脅物種未獲得任何資助。」
一些群體,如植物或昆蟲,儘管其多樣性豐富且包含大量受威脅物種,卻僅獲得6%的資金,而其他主要群體,如真菌或藻類,幾乎沒有獲得任何資金。
該研究的另一作者Alice HUGHES教授補充道:「我們對受威脅物種的傳統看法,往往與真正面臨威脅的物種不符,導致許多較小或『魅力較低』的物種被忽視。如果我們希望扭轉廣泛的種群數量下降趨勢,並阻止生物多樣性持續減少,就必須重新審視這一觀點,並更合理地將資金分配給各個分類群。」
基於這些研究結果,研究團隊呼籲採取更新更有效的保育資金分配方式。儘管物種保護確實需要更多資金支持,但更重要的是,必須以更嚴謹的方式來選擇受資助的項目和物種。管納德教授強調:「保護機構和非政府組織需要改變他們的保育理念,以保護所有物種,而不僅僅是基於魅力或美觀等主觀標準的一部分物種。」
今後,研究團隊希望能夠擴展他們的數據庫,使資金分配的信息更加透明且易於取得。這將有助於評估現存的不足之處,並在全球範圍內規劃更有效的保護工作,同時避免對已獲得大量支持的物種進行重複投資。
傳媒如有查詢,請聯絡港大理學院助理經理(傳訊)Casey To(電話:852- 3917 4948;電郵:caseyto@hku.hk)/助理傳訊總監Cindy Chan(電話:852- 3917 5286;電郵:cindycst@hku.hk); 又或管納德教授(電郵: zeroben@gmail.com)。
如欲參閱完整論文,可透過以下連結瀏覽:https://www.pnas.org/doi/10.1073/pnas.2412479122
圖片下載及說明文字:https://www.scifac.hku.hk/press